“不學禮,無以立”,禮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李越老師講到,人際關系就像一面鏡子,你笑,鏡子里的人就會對你微笑。見到別人,要有種發自內心的“出門如見大賓”的感覺才會尋找到生活的快樂,“出門如見大賓”,每一個來到我們生命的人都是“大賓”,當這么想的時候,就會在不自覺中懷著一種謙恭的心去對待自己遇到的每一個人。要想“出門如見大賓”,在正好容體后,則又要提到一個“孝”字。禮的本質是敬,靈魂是德,德揮動于內,禮發諸于外。如果一個人連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都不能升起恭敬心,還如何能出門如見大賓,所以天底下頭等的禮儀也是頭等的智慧,就是要處處看到別人的需要和感受。有孝心的人,自然能禮敬眾生,不管是在生意場上也好,在為別人服務也好,要做到“人不善我,我亦善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作好了良好的溝通,人際關系方能成為靈動的活水,這樣生活中便會時時有助力出現。沒有良好的修行,便沒有感召助力的關系。我們學做人,就是兩個字:禮和敬。禮是修身的工具,敬是修身的目標。禮者,敬而已矣。
李越老師還講到如何行鞠躬禮,如何在行、走、做、臥間施禮與示禮。對于她講到的“正襟危坐”印象特別深刻。課堂上懂得正襟危坐的孩子是恭敬老師的孩子,懂得恭敬老師的孩子都會有大的成就。李越老師著重談了中華民族最優美的禮節。鞠躬禮。鞠躬禮,真正起源于中國,由斂身演變而來。行鞠躬禮時,男性雙手自然垂落放于兩側,手指自然并攏,女性,則雙手相握放于腹部,然后脖子和背部挺直,以腰為軸向前深鞠一躬,鞠躬時眼睛朝下看。一個美好的禮節,不僅僅是在尊重他人。當腰躬下去的時候,一俯一仰之間與天地正氣相合,可以刺激脈絡,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而且這個習慣性的動作久而久之自會讓我們的那顆驕傲的心變得越來越謙和。有了謙和之心,美善與和諧自然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