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旅游上海三友路線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旅游上海三友路線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上海過端午節的習俗?上海過端午節的習俗?吃赤豆粽現在的孩子對端午最深的印象應該就是吃粽子了。粽...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旅游上海三友路線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旅游上海三友路線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吃赤豆粽
現在的孩子對端午最深的印象應該就是吃粽子了。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但是對于老上海人來說,赤豆粽是上海人餐桌上經典的粽子口味,亦是他們揮之不去的甜蜜記憶。
吃“白和蛋”
在“老底子”的上海,與粽子同鍋共煮的還有雞蛋。上海人把剝了殼的雞蛋叫做“白和蛋”。不過現在已經很少聽到這樣的叫法了。
為什么在端午要吃“白和蛋”?多少年流傳下來的說法是:那天吃了白煮蛋,皮膚就會如同雞蛋白一樣光潔。實際上,因為五月季節變化蛇蟲出動,人易得病,所以選擇這個時候吃雞蛋主要是為了進補和增強抵抗力。
食五黃
端午食五黃的習俗興起于江南一帶至上海,由五種帶"黃"字的食物組成——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和雄黃酒。
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節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驅邪毒、求吉祥。
上海端午節風俗:插艾葉
上海人在端午有插艾葉、掛菖蒲的習俗,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傳統上,中國人一直把菖蒲視為辟邪之物。由于其形狀似利劍的特點,因而民間視之為驅鬼斬魔的降妖工具。菖蒲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同時民間多將艾葉用于各類疾病的治療。因而掛菖蒲艾葉,有辟邪、治病防病的意思。
【2】上海端午節風俗:佩香囊
上海人稱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它們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里所裝東西已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
【3】上海端午節風俗:賽龍舟
舊時上海人有時不叫龍舟賽而習慣叫競渡。有資料記載,舊時端午節,上海黃浦江有龍舟競渡之戲。有善雜耍者,身束青龍絳,裝載各種器械。乘一種快船往來穿梭于各龍舟之中,更番演奏技藝。上海是傳統的江南水鄉,因此每逢端午,水上活動幾乎必不可少。
上海端午節吃什么傳統美食
■上海端午節食五黃
食五黃也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之一,五黃是指: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黃和雄黃酒。這是上海一帶的習俗,黃色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尊貴的顏色,帶有吉祥意味。雄黃之黃,克殺邪毒,也有驅除五月氣候中邪氣的作用,所以說吃五黃的目的是驅邪毒、求吉祥。
■上海端午節吃粽子
1,龍舟競渡,是端午節傳統的習俗。在上海,這個民間活動延續了很久。舊時候,老上海不稱呼為賽龍舟,而稱之為競渡。據載,端午劃龍舟的習俗,明清以來盛行于羅店鎮。而今,羅店龍船已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2,掛 艾 葉 菖 蒲 。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有的還會將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女性和小孩可以佩戴,用以驅瘴。
3,佩 香 囊
4,吃粽子
上海端午節的習俗
懸艾葉、菖蒲、蒜頭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旅游上海三友路線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旅游上海三友路線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