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巫溪上古旅游攻略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巫溪上古旅游攻略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巫溪古城在什么地方?關于懸棺,古人到底是怎么放上去的呢?是從什么朝代盛行呢?巫溪古城在什么地方...
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巫溪上古旅游攻略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巫溪上古旅游攻略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位于重慶市東北部,地處重慶,陜西,湖北三省交界處。巫溪古城人文歷史厚重,擁有4000多年的制鹽歷史,故稱“巫咸古國,上古鹽都”。到了巫溪古城,可以游覽國家森林公園紅池壩的自然美,還可以領略大寧河百里畫廊的靈修美,更可以探尋寧廠古鎮的歷史美,品味大寧古城的古樸美。
放上去:個人認為:因為當時水位比較高,可在崖邊建竹筏,搭竹架,就可以把棺木放上去。
懸棺是始于春秋,元朝盛行,終于明朝;另外,古樓蘭國也有懸棺安葬歷史,懸棺中經常可看見金銀珠寶等陪葬品,可作為考古的依據。
懸棺最早可能起源于商代,并且懸棺的發源地應該是武夷山。專家對于武夷山白巖洞船棺進行了C14測定,距今3445年,相當于中國的商代。棺內發現的棉布進行的測定也是距今3445年。
距今2000多年,最長的船棺可以達到20米長,但是與武夷懸棺不同,這些船棺是土葬。
在我國川、黔、粵、閩、浙、滇、湘、贛、皖等南方省份的一些有高山懸崖的地區,常常可以看到高高懸掛的懸棺,有些放置在人工開鑿或自然形成的洞穴里,有的則用木樁托舉在懸崖上。經過專家們多年以來的研究發現,懸棺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特有的一種喪葬形式,采用懸棺的死者多為貴族階級。采用懸棺的年代各不相同,最早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最晚在明代,都有用懸棺的喪葬方式。
懸棺的主人和年代問題是解決了,新的問題又隨之出現了,那就是沉重的棺木是怎樣被放置到高高的懸崖峭壁上的呢?
這個問題正是整個懸棺謎團的核心。自從這個問題提出來以后,各種說法層出不窮:有堆土法、絞車法、漲水法,甚至有地址變遷說,但真相是什么一直沒有定論。
把各種說法進行分類發現,懸棺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從上往下吊,一種是從下往上放置。唐朝張鷟在《朝野僉載》中提到古人在臨江高山半山腰間開鑿石穴安葬死者的情形,辦法是從山頂上用繩索把棺木吊下來;1978年,江西省龍虎山懸崖懸棺考古工作隊也盡量逼真地模擬出了從山頂向下放置懸棺的場景,使用了絞車和定滑輪等裝備。也就是說,采用一定的裝置將棺木從山頂放下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與將棺木從上往下吊相反,還有人認為是古人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載棺,將之運進預先看好的洞穴或人工開鑿的崖窟里,等水位降低后,便有了石壁懸棺下臨絕壑的景觀。考察福建九嶷山的九曲溪、江西貴溪縣仙巖的信江支流上清河等兩岸石壁,在兩三千年內都經歷了河水沖擊河床的沖刷侵蝕,在長期自然力的作用下,河流水位降低完全是可能的事。所以說,古代先民也有可能是利用水的漲落安置逝者,讓他們在懸崖中得到安息。
在這里我們雖然只具體講了懸棺放置的兩種方法,但事實上,人們對于懸棺的放置提供了許多猜想?;蛟S,真實的歷史就隱藏在這些看似荒謬的猜想之中。
懸棺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于崖穴中,另一頭架于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
“懸棺”一詞,來源于梁陳間顧野王(519~581)《太平御覽》卷47:
1946年中國學者考察四川珙縣、興文懸棺葬時,始將此詞作為專稱。
懸棺葬的年代十分的古老,從如今發現的懸棺葬遺存來看,最早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一直持續到元明時期,長江流域都還就想著懸棺葬文化,當然了,在春秋戰國之前的何時起,懸棺葬俗開始出現并盛行,不得而知。
據學者研究,懸棺文化最早起源于吳越地區特別是現在福建、浙江兩省交界的地區。之后,由于戰亂,這支具有特殊墓葬風格的文化由山路(也有水路)遷入江西,分為兩支。一支由江西至湖北,沿長江而上,到達四川。從四川由北到達陜西,由南到達云南(再由云南傳入貴州、廣西及越南等地)。另一支從江西入湖南,再由湖南進入貴州、廣西(也可能成為傳入越南的懸棺文化的一支)。
現存懸棺最集中的地方是宜賓地區珙縣洛表鄉的麻塘壩和曹營鄉的蘇麻灣兩處景區。其中麻塘壩亦稱人溝,距四川省珙縣城60千米,南北狹長,東西兩側奇峰挺拔,險拔峻峭的巖穴之間現存有懸棺160多具,許多棺木半懸山崖,距地面一般高約25?50米,最高的有100多米。蘇麻灣距麻塘壩10多千米,在陡峭的石灰巖壁上分布著48具懸棺,沿著浩浩蕩蕩的江水,人們在船上就可以看見這些奇特的懸棺。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巫溪上古旅游攻略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巫溪上古旅游攻略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